raw-boned (adj.)
"瘦骨嶙峋的,骨瘦如柴的",来自1590年代(莎士比亚),由 raw(形容词)和 bone(名词)组成。
raw-boned 的相关词汇
中古英语 bon,源自古英语 ban,意为“骨头、獠牙、构成骨骼物质的硬动物组织; 构成骨骼的部分之一”,源自原始日耳曼语 *bainan(源头还包括古弗里西亚语和古撒克逊语 ben,古诺尔斯语 bein,丹麦语 ben,德语 Bein)。哥特语中没有这个词,德语族以外没有同源词(普通原始印欧语根为 *ost-); 诺尔斯语、荷兰语和德语的同源词也意为“腿的小腿部分”,这是现代德语的主要意思,但英语似乎从未有过这个意思。
work (one's) fingers to the bone(使某人的手指骨头都磨破)的用法始于1809年。 have a bone to pick(有话要说)的形象来自于一只狗努力咬或啃骨头的形象(pick a bone “通过拣选或啃咬来剥离骨头”可追溯到15世纪晚期); 成为 bone of contention(争议的焦点)(1560年代)是两只狗为争夺骨头而斗争的形象; 这些形象似乎有些混淆。还可参见 bones。
Bone-china(骨瓷)是指混合骨粉的瓷器,该用法可追溯到1854年。 Bone-shaker(颠簸的骨头)(1874年)是早期自行车的旧称,指的是没有橡胶轮胎的自行车。
中古英语 raue,源自古英语 hreaw, hreow “未煮熟的”,源自原始日耳曼语 *khrawaz(也源自古诺尔斯语 hrar,丹麦语 raa,古撒克逊语 hra,中古荷兰语 rau,荷兰语 rauw,古高地德语 hrawer,德语 roh),源自 PIE 词根 *kreue- “生肉”。
用于皮肤,“嫩的,疼痛的,磨损的”,始见于14世纪晚期; 用于人,“因缺乏经验而粗鲁或粗俗,不熟练,年轻无知”,始于1500年左右; 用于天气,“潮湿而寒冷”的记录始于1540年代。中古英语中也用于未纺丝的丝绸、未缩绒的布料、未鞣制的兽皮等。相关词汇: Rawly; rawness。
Raw material “未加工的材料,自然状态下的制造材料”始于1796年; 概念是“处于原始状态,处于自然生长或形成状态”。用于数据、测量等,“尚未处理或调整”,始于1904年。在颜色或颜料的名称中,“粗糙的,未达到完美的效果”(1886年)。短语 in the raw “裸体”(1921年)源自 the raw “裸露的肉体”,该词最早见于1823年。Raw deal “苛刻的待遇”最早见于1893年。Raw bar “出售生蚝的酒吧”始于1943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