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hock-full (adj.)
约于1400年, chokkeful “塞满的”,第一个元素可能来自 choke “脸颊”(参见 cheek(n.))。或者它可能来自古法语 choquier “碰撞,撞击”(13世纪,现代法语 choquer),这可能来自日耳曼语(比较中古荷兰语 schokken; 参见 shock(n.1))。
chock-full 的相关词汇
"面部眼睛下方的两侧肉质部分",古英语 ceace, cece "下颚,下颚骨",晚期古英语中也指"口腔的肉质壁",起源不明,源自原始日耳曼语 *kaukon(源头还包括中低地德语 kake "下颚,下颚骨",中古荷兰语 kake "下颚",荷兰语 kaak),在西日耳曼语中没有发现,可能是一个基层词。
在印欧语言中,"脸颊"、"下颚"和"下巴"的词汇倾向于混合在一起(比较原始印欧语 *genw-,希腊语 genus "下颚,脸颊", geneion "下巴",以及英语 chin); 亚里士多德认为下巴是"下颚"的前部,脸颊是其后部。另一个古英语中的"脸颊"词是 ceafl(参见 jowl(n.1))。
A thousand men he [Samson] slow eek with his hond, And had no wepen but an asses cheek. [Chaucer, "Monk's Tale"]
他[参孙]用手杀死了一千个人,只用一只驴的下颚骨作为武器。[乔叟,《修道士的故事》]
引申为"臀部"的意思始于大约1600年。"厚颜无耻"的意义始于1840年,可能源于类似于 jaw "傲慢的言辞", mouth off 等的概念。"turn the other cheek"指的是马太福音5:39和路加福音6:29。"Cheek-by-jowl"指的是"面颊紧贴在一起",因此指"亲密接触",始于1570年代; 早期的同义词是 cheek-by-cheek(14世纪初)。在舞厅舞蹈中,"cheek-to-cheek"始于1919年(早期是苹果的一种度量单位)。
1560年代,“武装部队或一对战士的激烈冲突”,是一个军事术语,来自法语 choc “猛烈攻击”,源自古法语 choquer “撞击”,可能来自法兰克语,源自原始日耳曼语拟声基础(比较荷兰语中世纪 schokken “推动,颠簸”,古高地德语 scoc “颠簸,摇摆”)。
“突然打击,猛烈碰撞”的一般意义来自1610年代。1705年出现了“心灵突然受到干扰的印象”的意义; “感到(精神上)震惊的感觉”来自1876年。
电学意义上的“由于电流突然激增而引起的感觉神经和肌肉的短暂刺激”是从1746年开始的。医学上的“由创伤、情感紊乱等引起的深度衰竭状态”是从1804年开始的(它曾经也意味着“癫痫发作、中风、瘫痪性休克”1794年)。
Shock-absorber 是从1906年开始使用的(短形式 shocks 在1961年被证实); shock wave 是从1907年开始的。Shock troops(1917年),特别是为了攻击工作而选择的部队,翻译自德语 stoßtruppen,并保留了该词的原始军事意义。Shock therapy 是从1917年开始的; shock treatment 是从1938年开始的。
"紧紧地,紧贴着",1799年,从 chock-full 中反推而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