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ridium (n.)
银白色金属元素,1804年由其发现者英国化学家史密森·坦南特(1761-1815)在现代拉丁语中创造,源自希腊语 iris(属格 iridos)“彩虹”(参见 iris)和化学后缀 -ium。坦南特称其为“因其在海酸中溶解时所呈现的多种颜色而得名”[Tennant]
iridium 的相关词汇
14世纪末期,指一种开花植物(Iris germanica); 15世纪初期,指眼睛的虹膜,源自拉丁语 iris(复数 irides),“眼睛的虹膜; 鸢尾花; 彩虹”,源自希腊语 iris(属格 iridos),“彩虹”; 也指“鸢尾花”和“眼睛的虹膜”,这个词的起源不确定,传统上认为源自原始印欧语根*wei-“弯曲,转动,扭曲”。
Iris 是奥林匹斯众神(尤其是赫拉)的大臣和信使的名字,以彩虹(被视为天上信使的降临)为形象。从《伊利亚特》最古老的部分开始,这个词被用来指信使和彩虹。
眼部区域之所以被称为“虹膜”(英语中的“iris”),是因为它赋予了眼睛颜色; 希腊语中的这个词被用来指任何明亮的色彩圆圈,“比如孔雀尾巴上的眼圈”[Liddell & Scott]。中古英语中的另一个意义是“棱柱形石英晶体”。相关词汇: Iridian; iridine。
化学中用于构造元素名称的词缀,源自拉丁语形容词后缀 -ium(中性形式为 -ius),在拉丁语中形成了金属名称(ferrum “铁”, aurum “金”等)。18世纪后期,化学家开始关注用词来指示其化学性质的物质命名。Berzelius 于1811年提议用现代拉丁语形成所有元素名称。由于一些最近发现的金属元素的名称已经是拉丁语形式(uranium, chromium, borium 等),因此保持了用 -ium 或 -um 命名金属元素的模式(如 cadmium, lithium, plutonium 等; helium 是一个例外)。
也是“weiə-”,原始印欧语根,意为“转动、扭曲、弯曲”,其派生词指柔韧或绑定。
它构成或部分构成: ferrule; garland; iridescence; iridescent; iris; iridium; vise; viticulture; wire; withe; withy。
它是假定的来源/其存在的证据由以下提供:阿维斯陀语 vaeiti- “柳条”; 希腊语 itea “柳树”, iris “彩虹”; 拉丁语 viere “弯曲、扭曲”, vitis “葡萄藤”; 立陶宛语 vytis “柳树枝”; 古爱尔兰语 fiar,威尔士语 gwyr “弯曲的”; 波兰语 witwa,威尔士语 gwden “柳树”,俄语 vitvina “树枝,树干”; 古英语 wir “金属拉成细线”。